top of page

甚麼是「基模治療」?

  • Writer: 吳祟欣 Beatrice Ng-Kessler
    吳祟欣 Beatrice Ng-Kessler
  • 17 minutes ago
  • 2 min read

撰文:吳崇欣 刊登於信報 - 2025年10月21日


經常被問「甚麼是基模治療」,因為我是香港首位獲國際認證的基模治療導師。


如果讀者們是精神科醫生、心理學家、輔導員等同行,就會明白世界上有很多心理治療的學派,

他們各自有不同程度的科研和實證;近五十年來,被科學研究評為最有效的是「認知行為治療」,

在我十多年前修讀臨床心理學時,他是全球最備受推崇的一個治療模式。


在「認知行為治療」流行的時期,也是著名的英國精神科醫生Dr. Johy Bowlby提出其極具影響力的依附理論(Attachment Theory)的時期。這理論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貢獻,是提出了孩童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的依附關係,會主導一個人的心理發展,主宰他即將用怎樣的視角去理解這個世界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自己,並成為這個人未來人際關係的藍圖。


一個理論與一個治療手法,都需要很長時間去積存不同的科研實證。時日過去,科學研究證明這個理論與這個治療模式均被獲充足的科研支持,並廣為世界各地研究員、學者、醫護人員推崇。可是「認知行為治療」並未有把依附理論包含其中。


而「基模治療」,是「認知行為治療」的延伸,它以「依附理論」為骨幹,並廣納其他治療手法,成

為一套綜合性的治療模式。創辦人Dr. Jeffrey Young在1980年代,在美國賓夕凡尼亞州大學在「

認知行為治療中心」工作,發現很多個案會在治療後復發,令「認知行為治療」效果不長久,他於

是創造出「基模治療」,以針對治癒「重覆出現的人生困境」為治療目標。暫時臨床證據來說,最明顯的是在人格障礙患者身上,特別是邊緣人格障礙。


我自2019年學習運用至今的臨床經驗告訴我,基模治療同樣合適於沒患精神疾病、只為追求個

人成長的個案身上。我之前出版的兩本著作「為甚麼,我人生總在繞圈圈」和「別踩過界」,均

為基模治療的個案故事。


感謝花千樹出版社的邀約,很榮幸能撰寫我的第三本書:「基模治療」,成為全球首本以中文撰寫

的專書。現已出版,香港各大書店有售。

首本由華人治療師寫給華人讀者的基模治療專書。
首本由華人治療師寫給華人讀者的基模治療專書。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