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心理學家的自我期許

  • Writer: 吳祟欣 Beatrice Ng-Kessler
    吳祟欣 Beatrice Ng-Kessler
  • Sep 23
  • 2 min read

撰文:吳崇欣 - 香港英國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刊登於信報 - 心之旅程 2025年9月23日 臨床心理學家總是把「照顧自己」放在咀邊,經常看見個案們如何不把個人需要放在重要的位

置,而白白受苦。同時,我們並不免疫於情緒病、更不時爭扎於平衡自己身心的健康。


在我自己被督導、以及督導他人的經驗中,如何平衡自己與個案的需要,基本上是個恆常的話題。因為,心理學家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,很多時都與照顧個案有衝突,特別是做「基模治療」。因為做基模治療的人很多時都面見人格障礙的個案。這些個案一般不容易治癒,難以短期完成治療的意思,就是考驗治療師的耐心、長久的治療策略及定立界線的功夫。


而很多時候,專業人士都對自己有「超高標準」,臨床心理學家也不例外。這不止會令我們更容易過勞、也同時令我們難以更公道、更人性化地看待自己的情感需要。心裡總是想「我還頂得住」、「我不應該那麼容易被累到」,加上助人專業很多時都有「自我犠牲」的傾向,內心經常想:「我為甚麼還是沒有治好他」、「他的進步那麼少一定是我做錯了甚麼」。此消彼長之下,過勞、身心疲累的心理學家,其實並不少。


我們要如何把個人的健康,包括精神健康,都納入我們助人的職業考量之中?我們一方面愛跟個案說:「你要先好好照顧自己,才能照顧子女。」另一方面,我們不一定很懂得、或很捨得去照顧自己多一點。有時候是因為,如果我們以個人喜好及內心需要為先,我們很可能必須承認,有時候,有些個案我們覺得很煩、很難纏、甚至很討厭。


我們要耐得住不時出現的「無助感」和「無力感」,才能陪伴不幸的個案走過低谷;我們要適時懂得放過自己、包容自己、討好自己,才能回去和個案一起「感到身受」,並為他們帶來真實的希望,而不是口號;有時候,我們要願意寬容一點,拉長一點距離,讓自己和個案都彼此有一點空間,才能長久地幫助他。

有時候,我們要願意寬容一點,拉長一點距離,讓自己和個案都彼此有一點空間,才能長久地幫助他。
有時候,我們要願意寬容一點,拉長一點距離,讓自己和個案都彼此有一點空間,才能長久地幫助他。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