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從「情緒囚徒」到「自我主宰」:當童年的呼喊被聽見......

  • Writer: 胡新 Hu Xin
    胡新 Hu Xin
  • Sep 1
  • 3 min read

撰文:ISST認證高級基模治療師 胡新 2025年8月26日 - 刊於信報

某個週末的午後,閑來無事翻看著自己的工作日誌,腦海中忽然閃現出一句話:「人的痛苦不在於事件本身,而在於那些未被處理的記憶。 」有些傷痕,藏在心底幾十年,像一根刺,平時看不見,卻總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,狠狠紮你一下。


此刻,我的眼前浮現出了一位特別的來訪者M。 M是一位聰慧敏感的家庭主婦,第一次走進諮詢室時,她帶著抑鬱症和邊緣型人格特質的困擾而來,表面上是為了解決「容易為小事發怒」的問題,但很快我就發現,在這些情緒的背後,是一個持續了三十多年的心靈創傷。


她的童年像一部壓抑的黑白電影。 父親在外是受人尊敬的「能人」,在家卻喜怒無常,動輒沒有來由的打罵; 母親永遠背對著她睡覺,像一堵沒有溫度的牆。 8歲那年,她開始抑鬱,初中時乾脆輟學,每天假裝去上學,實則躲在天台抽煙、暴食、打遊戲......


這種「不被看見」的痛苦延續到了她的婚姻中。 她選擇的丈夫,恰如父母的翻版——要麼炙熱到糾纏不休,要麼冷漠如冰山。 她會因為丈夫不回消息而暴怒,對孩子的要求近乎苛刻,同時又害怕自己變成父親那樣的人。 最讓她痛苦的是,明明知道這樣不對,卻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。


我們的治療持續了三年半。 通過圖式治療(基模治療)工作,我們慢慢發現,她那些「過度反應」的背後,都藏著童年的影子。 當丈夫冷漠時,她的暴怒其實是對父親無力反抗的「轉移攻擊」; 她對孩子的嚴格,也潛藏著「怕重蹈父親覆轍」的恐懼。


治療中,我們通過意象一次次回到那些關鍵的情境中,想像治療師帶著她回到那個令人窒息的住宅大院; 想像現在的她推開門,擁抱那個躲在房間里那個顫抖的無助的小女孩; 想像她終於對暴怒的父親喊出:「我要的是真正的愛,不是羞辱! 」這些意象重構的練習,給了她全新的情感體驗。


漸漸地,變化發生了。 她開始允許自己脆弱,而不是用更狠的方式來防禦——當丈夫冷暴力時,她不再陷入「戰鬥模式」,而是平靜地告訴他:「我需要你的回應,你的持續沉默是對我的傷害。 」雖然偶爾還是會情緒波動,但她已慢慢學會區分「過去」和「現在」。

三年半后的今天,M依然敏感,但她不再被情緒奴役。 她終於相信:「我的需求值得被滿足。 」這個轉變讓我深深體會到心理治療的意義——它不是要抹去傷痕,而是讓傷口停止潰爛,讓生命重新綻放。


M曾問我:「為何人總在重複相似的痛苦? 我是否永遠都無法擺脫? 」現在她有了答案:因為那些痛苦裡,藏著我們未被聽見的呼喊。 而當呼喊被聽見、呼喊背後的需要得到回應和滿足時,改變,就悄無聲息地開始了! 這便是圖式治療(基模治療)的魅力——因為,它不只告訴你「要改變」,而是帶你回到受傷的源頭,親手「改寫」那個故事的結局,養育和修復那顆百孔千瘡的心......


人們總說「時間能治癒一切」,但三十多年的光陰沒有帶走M的痛——直到她在諮詢室裡,第一次以成人的身份,溫柔地握住了當年那個小女孩的手...... 真正的治癒不是遺忘,而是讓記憶中的呼喊,終於被現在的自己深深地聽見。

 

真正的治癒不是遺忘,而是讓記憶中的呼喊,終於被現在的自己深深地聽見。
真正的治癒不是遺忘,而是讓記憶中的呼喊,終於被現在的自己深深地聽見。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