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Search
Nov 19, 2024
來做一個「生氣練習」
信報專欄 : 心之旅程 19-11-2024 作者: 吳崇欣 •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• 資深基模治療師及督導 在水彩畫的課上,老師一面示範、一面解說,很有耐心;有同學發問了又發問,老師突然有點詞窮,我搭訕:「老師你可說的已經說了。」她笑:「是啊。大師教課時都是只畫不語呢...
55
Nov 12, 2024
別踩過界
信報專欄 : 心之旅程 12-11-2024 作者: 吳崇欣 •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• 資深基模治療師及督導 「甚麼是健康的界限?有沒有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定義呢?」 在我與個案的面談之中,「界限」是離不開的話題。許多煩惱,都跟我們如何設定健康界限有關。我從閱讀中學習...
27
Nov 2, 2024
新書《別踩過界!》推薦序 二
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故事。這些故事透過從兒時成長一直自今的一點一滴慢慢編寫出來。而這些故事的框架亦斷定了我們對自己、他人、世界的看法。 但有時,或許因一些經歷,故事在某一章節卡了起來,不斷不斷地重複。有時,或因一些關係,故事與現實脫軌,另人感到迷失。 ...
80
Oct 31, 2024
野生的猴子
晴報專欄:心晴百態 11/07/2024 作者: 楊健恩 •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臨床心理學家 38歲的陳小姐,4年前確診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;確診後,這幾年來她陸續告知親友她的診斷,通常的反應是:「我本來就知道你有!」然後告訴她有什麼與別不同的地方:從小坐不定、衝動...
37
Oct 22, 2024
與癌症康復者同行 如何學習與情緒共存?
信報專欄 : 心之旅程 22-10-2024 作者: 吳崇欣 •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• 資深基模治療師及督導 每個成年人都需要學習照顧自己的感受,而照顧不等於改變。世間普遍認為負面情緒的應對是消除它,正面情緒就爭取它,這只是說明了一半。 ...
32
Oct 15, 2024
臨床心理學家的自白
信報專欄 : 心之旅程 15-10-2024 作者: 吳崇欣 •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• 資深基模治療師及督導 很喜歡看英國公園的木長椅上的名字,他們都是被家人摯友紀念的故人。我時常想,愛還是需要一些印記,否則我們這一生是來幹甚麼的? ...
43
Sep 24, 2024
我們與情緒的安全距離
信報專欄 : 心之旅程 24-09-2024 作者: 吳崇欣 •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• 資深基模治療師及督導 跟昇面談的過程,好像牽著一個幾歲才剛學走路小孩的手,小心翼翼不讓他跌倒一樣。 一步一腳印。每走一步,都要興奮地跟他打氣,他才慢慢地愈走愈穩。 ...
30
Aug 20, 2024
過度犠牲造成的傷害
信報專欄 : 心之旅程 20-08-2024 作者: 吳崇欣 •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• 資深基模治療師及督導 父母的過度犠牲會造成傷害,這是在我們的文化中甚少被談及的。在我督導我國的治療師時發現,有時我們在自己所熟悉及認同的文化中難以看清楚。尤其是過度犠牲而嚴厲的父母。...
35
Aug 3, 2024
探討界限與親密(下)
信報專欄 : 心之旅程 30-07-2024 作者: 吳崇欣 •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• 資深基模治療師及督導 上回談到, 我在英國面見華人個案,不時遇見父母對親密感的追求,令已成年的子女感覺窒息,其中第二個原因是「父母視親密感等於大家很相似」,第三個原因是「親密感=大家之間...
77
Jul 23, 2024
堅強的抑鬱症患者
信報專欄 : 心之旅程 23-07-2024 作者: 吳崇欣 •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• 資深基模治療師及督導 人對於矛盾的概念好像抱有二擇其一的傾向。多少次,我聽見親朋好友說到某人患了抑鬱時,會說:「我還以為他好堅強…」「我以為她那麼堅強的人不會有事…」...
35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