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少人努力工作成功上位,高薪厚職,但內心依然未感滿足及不快,或許是因小時候情感被忽視所致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Jason來到治療室的時候,穿着筆挺西裝,一臉冷靜,說起話來頭頭是道,他說他聽朋友推薦我,於是他來了, 但他不知道,自己有甚麼需要被協助的。
談着談着,他才慢慢說起:「我賺錢不少、家有嬌妻小孩,一切挺美滿的,但我就是越來越不快樂。」Jason是投行的中高層,工作壓力不少,但也是他人眼中的成功人士。他不明白,自己努力了半生得來的一切,竟換不來快樂。
他鐵着臉不說出口的,是內心的空虛感;他就只是不斷重複着「我就是不明白」和「我明明很好」。到底,身體也沒甚麼不好的,大概能吃能睡。
注意 (Attention)和情感上被感知 (Attunement), 是孩子的基本需要;如成長過程中被忽略,長大後很易影響精神健康。
成長期 自己顧自己 我問他這種心裏好像有個填不滿的洞的感受,是不是從小就有的?他開始眼睛睜大:「你怎麼知道的?」然後娓娓道來他的童年。自幼家貧,父母親都做勞動階層的工作,好不容易把他和兩個妹妹拉扯長大,作為大哥的他,從小就是自己照顧自己。今天他名成利就, 帶了父母走出困境,家人不知多為他自豪。 他說父母都是很好的人,在家從沒受過甚麼不好的對待,就是辛苦一點,父母都忙,從小要靠自己。他混着長大,學會很好的人際技巧,幫着自己一直唸書,還拿了獎學金念大學。 但內心的空虛感一直都在。他說,他經常覺得自己孤獨一人。我邀請他做一個閉眼的想像練習,讓他重遇自己內在小孩,他看到了,那個只有6歲左右的小男孩,瘦小,小心翼翼,內心躁動不安又不敢流露。 「他需要甚麼?」我問。 「他需要有個大人來看看他,看看他其實內心很害怕、很孤單。」一直鐵青着的臉就流下了眼淚。 情感忽視 孩子失基本需要 那是很多個案都經歷過的「情感忽視」(Emotional Deprivation Schema)。父母親都太忙碌去找生活,根本沒空來仔細看顧自家的小孩,小孩很生性的沒作聲,配合着父母,把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都埋藏掉。得到注意 (Attention)、和情感上被感知 (Attunement), 是孩子的基本需要,但如果從小就因為各種因由,主要只有照顧而沒法提供以上需要,他們就會學了「我的情感是不重要的」、「沒有人有興趣知道我有甚麼感受和需要」,於是人生走着走着,就到了瓶頸。
打開眼睛後,他很不好意思地快快拭淚,「我以為我是中年危機呀!」他大笑起來掩飾內心的眼淚;然後他收起了笑:「原來是那個小孩作的怪。」
「那個小孩,很需要得到一些注視;如果我們小時候都沒有人來感知我們的感受,我們就很難學會知道自己有甚麼需要,想追求怎樣的人生;不斷努力地爬着爬着,追求着父母、或這個社會叫我們做的事,就像拿着別人的地圖來走啊走,風景看過了,卻回不了家。」
(以上內容、人物及背景,均經過改編,並不代表任何真實個案之經歷。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香港註冊臨床心理學家吳崇欣 撰文:吳崇欣 香港註冊臨床心理學家、香港首位獲國際基模治療協會(ISST)認證的資深基模治療師(Advance Certified Schema Therapist),並獲加拿大註冊資深靜觀導師資格。現致力推廣靜觀並提供專業心理治療服務。www.mindfully.hk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