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Writer's pictureBeatrice Ng-Kessler 吳祟欣

<<請停止嚴厲批評自己>> 03. 04. 2018

有一種父母很讓人頭痛, 就是心裡經常嚴厲地批評自己的人。


他們會把很小的挫折變得很大, 會對孩子的小過失沒法忍受, 而作出跨大的反應。有些會事後後悔內疚不已。


他們並不是為人不好, 只是, 對自己特別嚴苛。有事情不順心或出亂子, 心裡會不由自主地責怪自己; 或是很自然地, 把很多東西往身上背, 認為自己有責任令事情順利完美。


可昰, 後悔和內疚只提供了動機讓父母去反思。而反思不一定能到達內心深處, 也不一定有足夠的自我慈愛(Self-compassion), 去真實而堅定地看見自己, 包括看見自己童年時需要但缺失的部份; 例如, 自己小時候都曾渴望父母的耐心關注, 而換來了冷漠忽視; 這種成長經驗, 怎樣影響者今天的自己為人父母時的表現。


這類經常自我批評的父母, 會把那些批評也轉移到孩子身上:

* 家裡經常給予孩子指令, 要求孩子聽聽話話; 在外面卻責備孩子畏縮, 或者動機不足。

* 家長沒時間或心機容讓孩子表達情緒, 哭不許哭, 趕快去哄, 害怕又忍不住厭惡或責備; 然後期望孩子到外面去面對其他人時, 能夠清楚感受自己, 並且表達自己想要和不想要甚麼。


父母沒容許我們所能承載的情感, 沒歡迎我們流露和表達的感受, 會招致孩子自己也否定這樣的感受。很多時候, 源頭來自於, 父母本身都沒法承載這些情緒, 他們給不出自己也沒有的東西。


在教授靜觀的過程中, 有時會聽見為人父母的學生說到, 自己怎樣對孩子的行為有了不同的「看見」, 而對當下的自己和孩子, 都有了不同的回應方法。筆者每次聽見都會心頭一暖。


因為「看見」, 是讓我們有空間選擇的第一步。很多時候, 心裡不夠澄明, 就沒法如其所是地看見當下的實相, 而只看見由自己腦袋過濾出的表相。


靜觀的其中一個作用, Decentering, 意即能保持一小段距離來觀察自己, 包括自己的情緒、身體感受和行為, 以至它們三者的互動過程, 這個距離提供了一個機會, 讓父母選擇怎樣回應孩子。


父母也不是完美的人, 都會犯錯, 都有情緒波動的時候。重點是, 父母能夠足夠地滋養好自己, 然後, 和孩子相處時, 能夠放下自己, 包括放下面子、放下身段、放下希望從孩子身上取得體諒或安慰的心, 委身傾聽、看見孩子當下真實的需要。

13 views0 comments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