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Writer's pictureBeatrice Ng-Kessler 吳祟欣

<<掌控感和自信心>> 23. 07. 2018


對於聽見一些家長經常擔心, 孩子因為能力不高, 或「表現比人強」(如沒有勝出夠多的比賽), 而自信低落。


其實在心理學上,自信可以定義為包括以下兩項:

一 對自己的思考和應付基本挑戰的能力有信心

二 對自己有權利快樂、感覺有價值、能夠提出自己的需要和想要、而且可以在情緒上享受自己努力的成果


換言之,一個是「做得好」,一個是「感覺好」。


首先正如前文說過的,「做得好」本身不一定要透過比較來定義的,例如「我能獨自砌好一副模型飛機」是「沒有比較的做得好」。父母應該先平衡一下自己對「做得好」的定義。至於「感覺好」,則是一種不能直接教導,而是在父母在生活中培養的,譬如: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個體,有自由意志和喜好等。


與其期望透過「比較」去增加孩子的自信, 不如著手去增加孩子的掌控感(sense of mastery)更有意思。正如心理學大師 Martin Seligman所言, 要養成一個抗逆力強、樂觀的孩子, 增加孩子的控制感便是其中一環。


你觀察過嬰幼兒對一觸踫按鈕便會發聲的玩具特別感興趣嗎? 這本身的吸引力便來自一種控制感, 嬰幼兒很難感覺自己有控制力(雖然父母經常覺得自己被孩子控制著. :)), 一按鈕便有聲音了, 這會鼓勵著幼兒繼續去按, 從而練習了小手肌; 所以這類玩具能間接增加幼兒的掌控感。


父母在這裡的角色, 是要做「分層」(grading)和「提供選擇」。


例如說, 孩子在學習挷鞋帶, 有時父母工人貪方便總是幫忙, 即使孩子有意欲要學和試, 也因「趕時間」而制止他們, 打擊他們的學習動機; 或者覺得一定要等到孩子「完美」地打好蝴蝶結才能稱讚, 甚至是在孩子成功時給予批評「挷得咁肉酸架」, 這些都是在打擊孩子的掌控感。父母該為孩子把要學的東西分層次: 先學會挷結, 做到了先讚賞這個階段性成功, 然後再教打蝴蝶, 然後再把蝴蝶加結。父母要記得在孩子有「進步」時給予讚賞, 例如「這次比上一次有進步, 能抓緊兩個蝴蝶, 只差一點點就完成了。」這方向對任何年齡的兒童都一樣, 只是不同階段學習不同的東西而已。父母能夠協助孩子分層, 孩子的掌控感便在這些學習的過程中慢慢建立。


至於「提供選擇」, 是指在指導時記著要讓孩子有最多的選擇, 也準備好接納孩子的「不」。可能今次他不想練習挷蝴蝶結, 就留下次再練習。如果孩子沒法選擇現在要不要「學」, 那麼, 談甚麼掌控感呢?


父母也許會問,那麼他不想練琴就不練了嗎?在訓練紀律與提供選擇之間,父母要自己行量一下,孩子整個生活的掌控感如何。如果被迫學十八般舞藝之餘,連選擇穿甚麼衣服的控制權都欠奉,那麼別想像用「分層」來增加掌控感了。你可能在培養能力很高但自我價值不堪一擊的孩子,因為孩子能從父母中感受到被尊重的機會太少(即何謂自信心的第二項)。 


另一個可以增加孩子掌控感的地方便是自由探索的時候。如果父母把玩的工作外放了給工人, 恐怕難以成事了。工人一般最關注的是孩子的「安全」和「方便」, 所以有時傾向為孩子設限: 不要跑會摔倒、不要爬會跌倒, 最好可以整天放電視給孩子看。其實, 自由探索的玩樂本身很多時是自然鼓勵的(self-reinforcing), 孩子練習到一樣東西便會自動去試下一樣, 直至有真正的危險出現, 而父母的責任便是在真實的危險發生之前設限, 而不是阻止孩子去嘗試和學習。


相反地, 光是容讓孩子自由嘗試而不提供適設的輔助, 孩子也可能會因為經常挫敗而放棄嘗試。這個輔助的拿揑, 父母要有讓孩子增加「掌控感」的心態, 才能長遠為孩子建立自信心。

89 views0 comments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