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Writer's pictureBeatrice Ng-Kessler 吳祟欣

<<也來談談Time Out 隔離法>> 12. 06. 2018

隔離法(Time Out)被廣泛討論良久, 筆者是Time Out的支持者, 常見家長誤解或誤用它, 所以特別寫這個。


Time Out目的是暫停孩子的不妥當行為。它的作用, 是建基於家長平日已掌握了讚賞良好行為的技巧之上。 換言之, 一個習慣經常批評孩子的家長, 首先要學會的是找出或著眼於孩子的良好行為, 並即時加以讚賞; 然後才能有效運用Time Out.


有批評指Time Out是一種「收回愛」, 一種對孩子心理狀態(生氣、哭鬧)的拒絕, 其實是一種誤解。Time Out 和接納是共存的, 前提是, 家長和孩子平日關係親密。 例如說, 孩子平日生氣和難過時只要表達適當, 是會被陪伴和接納的; 而家長在實踐Time Out時能心平氣和, 在使用後會讚賞孩子能夠安靜地坐/等待, 簡明說理後能夠即時繼續生活, 而不是繼續教訓或懲罸孩子。


成功的Time Out步驟如下:


1 預先跟孩子談好: 最好有共識, 出現某一行為(如打妹妹)時便會使用。

2 預先選好最少分心的房間/地方: 一個沒有電視和玩具的地方, 至少是伸手不及的

3 預先跟孩子預演一次: (讓父母也心平氣和地預演一次呢)

4 一遇該行為時, 立即實施, 不等待不拖延不以Time Out作威脅(不是「你再打妹妹我就Time Out你」, 而是「你打了妹妹, 請你現在跟我去Time Out」)

5 孩子如果平靜地去Time Out, 立即讚賞 (「很平靜沒發脾氣做得很好」), 並告訴他會立即計時; 相反, 孩子在Time Out時吵鬧不計時的。

6 如果孩子不從或大哭大鬧, 不使用暴力強行帶孩子去Time Out的地方, 但可以加時(逐分鐘加, 一般研究支持加至 5-7分鐘), 如果已不可再加, 便告訴孩子, 他可以選擇失去一樣原本會有的權利 (例「你可以選擇現在去坐七分鐘, 或者選擇今晚不吃甜品)。

7 如果孩子在Time Out期間搞亂了東西, 完成Time Out後務要求孩子必收拾妥當。如果Time Out是因為孩子不做某件事(不收拾玩具), 那麼Time Out完畢後便要去做妥。

8 Time Out完畢, 家長可先稱讚孩子能夠平靜完成, 然後簡單明確說理(如果之前未有說清楚)後便要立即MOVE ON。


Time Out的好處, 除了讓生氣的大人也有平伏心情的時間, 也因為孩子年紀太小, 父母跟著孩子的需要團團轉的時間較多, 有時好像被孩子控制著似的; 而Time Out就是一個很好的建立限制(Set Boundary)的工具, 它很溫和, 而且很明顯地讓孩子明白, 你才是話事的大人, 而有些行為你是不容許的。


理還是要說, 但道理需要時間消化、而作用在長遠的未來。在孩子腦袋未成熟至能理解太多道理, 或者未能夠控制得住自己的衝動或欲望時, 給孩子的行為一個即時、溫和而明確的後果還是最有效的提醒。


一般研究支持, 每一歲可Time Out一分鐘; 至於年紀七歲以上的, 大概適宜用其他方法了。


延伸閱讀: How Children Thrive, Mark Bertin, MD.

由Dr. Alan E. Kazdin提供的網上免費課程: https://www.coursera.org/learn/everyday-parenting?utm_source=YALE&utm_medium=institutions&utm_campaign=201708-EP-AKWebsite

6 views0 comments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