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Writer's pictureBeatrice Ng-Kessler 吳祟欣

<<請還孩子無憂的童年>> 19. 02. 2019

在診所裡, 經常面臨的一些情況是, 父母對孩子傾倒過多的情緒。有些孩子, 是有學習障礙、過度活躍或自閉症, 孩子在主流學校中, 本身要面對的壓力已不小, 而家長的「情緒表達」有時成了最後一根道草, 把孩子壓垮。


特別是孩子的媽媽 (很抱歉, 媽媽出現在診所實在比較多) 自己的情緒也很困擾, 而伴侶沒法分擔, 例如離婚、婚姻關係不佳等, 媽媽壓力太大, 也很可能會不自覺地把情緒向孩子傾倒, 把幾歲大的孩子當成大人, 訴說自己工作有多辛苦、帶他/她有多累、為了他犧牲了多少等等, 可憐孩子根本沒聽得懂舒緩這些「傾訴」並不昰他的責任, 努力去討好媽媽, 卻徒勞無功, 心裡非常無助, 焦慮不安。


孩子懵懂不明成人的世界, 但基於對母親的忠誠, 他們會暗地責怪自己沒能讓母親滿意或開心; 如果媽媽的訴說還包括投訴爸爸, 孩子就會被憎恨與內疚折磨, 既恨爸爸令媽媽傷心, 又內疚自己不能「愛爸爸」, 感到很兩難。


另一種媽媽是, 寄望孩子非常的貼心, 覺得和孩子之間沒有秘密, 視作「親密關係」; 孩子被訓練得很敏感, 觀人於微, 只要媽媽有甚麼動靜, 他便立即為她的情緒服務, 搞笑、裝傻、說討好的話、甚至撒謊來哄媽媽開心。媽媽很可能還挺自豪有個貼心又富觀察力的孩子, 卻沒覺察孩子偶爾的「大發脾氣」和不可理喻的抓狂, 是情緒失衡所致。


孩子年紀太小, 沒法理解「被傾訴」本身是一種壓力, 也不可能有意識地組織起來告訴大人, 自己承受不了大人的情緒。所以, 父母要非常覺察, 自己有沒有把孩子當成「孩子」, 按他的年齡來選擇話題, 而不是按自己的心情。


畢竟, 甚麼年齡的孩子, 都有那個年紀的孩子自己要面對的壓力, 如果孩子花了心神來分擔父母的情緒, 自己的困境就自然有較小的資源去應付。再者, 孩子被訓練成很貼心, 是不是很必要的? 那會不會在傳遞一個訊息給孩子, 「你要很乖很懂討我開心, 我才會愛你?」


愛一個人, 畢竟都跟愛自己有關。 如果我們作為父母沒學會好好愛自己, 其實很難好好地愛孩子(或他人)。自己的情緒, 要自己負責, 而不是把情緒丟給孩子去處理, 期望孩子安撫自己。還孩子一個無憂的童年吧! 不要「因愛之名」去造成傷害, 也不要以「教育」之名去恐嚇孩子、或把自己經驗的恐慌傳給他們。

8 views0 comments

Recent Posts

See All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