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Writer's pictureBeatrice Ng-Kessler 吳祟欣

進入解離症人士的世界 (上)



信報專欄:心之旅程19-12-2023

作者: 吳崇欣 • 註冊臨床心理學家 • 資深基模治療師及督導


對於遭遇過嚴重創傷、成長過程遭遇長期忽視的人來說,解離是一個自然發生的、甚至是安全的狀態。對他們來說,留在當下的現實世界裡,才是令人害怕的。


可是,解離令他們的生活非常不便:聽書、與人對話會突然聽不到;進入一些場所、在某類人身邊會忽然轉換身份,然後完全不記得當中發生的事情或自己的行為,像喝醉酒斷片一樣;不時聽到朋友跟自己說起一些,自己完全不記得自己說過的話;看自己的日記,會看見另一個人的筆跡等,都是解離症的人常見的個人經驗。


他們難以避免地覺得孤單,同時,自己的記憶是碎片式的,因此也很難理解自己的過去,甚至不時覺得,自己的內悝有多過一個人,這些人之間可能很愛大家、或互相排斥。


詩和我開始會面時才16歲,過去兩年裡我們定期會面,一起了解她自己。當我評估時明白她有嚴重解離的經驗時,我開始特別注意她的表達方式,當她的表達方式一改變,我就會探問「是誰在說這話呢」。詩初來時有自殘行為,會𠝹手和大腿內側。


當我問她:「你感到痛楚嗎?當你這樣做時有甚麼情緒?」


她說:「完全不痛,沒感受。」


「就像你在𠝹另一個人的身體一樣?」


她頓了頓:「是啊!」然後她突然轉換語氣,變得煩躁,急速。我問她:「你是𠝹詩的部份嗎?你叫甚麼名字?」


就這樣,一個又一個的解離部份呈現在我和詩的面前。


詩說,約翰(𠝹自己的部份)和瑪麗(完全冷靜抽離、毫無情感的部份)愛她,但她恨自己。約翰的愛是激烈的,他不是向外大發脾氣罵人、就是𠝹詩,他的目的是保護她,「如果我不這樣做,你就會傷害別人!」至於瑪麗,她保護詩的方式是抽離:「來吧,你讓我來,他們算老幾?他們能影響我們的心情?我現在去洗把面出去,就是不讓他們不得呈!」


對詩來說,起初最困難的,是讓父母明白,有時她突然大發脾氣而不自知、然後又突然像沒事人一樣的冷靜對答,並不是她在「扮野」,而是約翰和瑪麗用他們的方法來保護她……同時,詩要學習和約翰、瑪麗建立良好的關係,積極和他們溝通,在治療過程中學習各種接納、應付強烈感受的技巧,令約翰和瑪麗不必重覆以傷害詩、或隔離詩與她的感受的方法來保護她。


治療的過程中,被侵犯的記憶慢慢浮現,讓當事人吃驚,同時感到舒緩-----因為覺得理解得了自己的故事本身,就有舒緩的作用; 同時,那份驚恐、沉重、傷害也無可避免地向當事人襲來。


~~~~~~


安琪同樣小時遭遇過性侵,對方是她的家人,同時,她的其他家人選擇不理會,任由事情持續經年。安琪來到我面前時已經廿多歲,她最大的困擾是面對恐懼,因為恐懼如影隨形,而每當有恐懼的情緒出現時,安琪都會轉換成不同的角色,而她自己起初並不知道這個情形,只知道,自己總是游走了,好像不斷離開又回來,有時四周有白煙,有時突然天黑掉。


起初安琪不知道自己害怕甚麼,因為好像恐懼從來沒離開過她,只是在乎多與少而己。當她意識到不同的部份的自己,並在治療中開始與那些部份對話時,她開始慢慢明白了自己的過去:小時被性侵的部份、被家人忽略的部份、被同學取笑的部份、長大後因她的各種別人不能理解的奇怪行為而被歧視的部份等。


當我們小時候沒被保護,而遭遇上重覆性的、高度刺激及難以理解的傷害,我們的身體用了解離的方法離開自己的感覺,以活過這些痛苦的日子。長大後,我們和自己的感受有很大的距離,我們會難以覺察自己仔細的感覺。因此,安琪經常只感受到「恐懼」,但其實,所有壓力感,包括唸書考試的緊張、和人相處時怕被不被接納的焦慮、被家人忽視的羞恥感(怕被看見),對安琪來說,通通都是「恐懼」。


她起初沒法分清楚,那種感受是那一種。因為她與自己情緒距離很遠,變得很不敏感,這是她的腦袋一直以來保護她的方式。長久以來,她都要用自己的方法來應付日常生活:戴兒時好友送的項鍊,好在她解離時可以摸摸它;帶著西瓜味的香水瓶,好用香氣令自己回到當下,才能「看清楚」眼前的境像。最初面談時,她還需要邊談邊不斷吃花生,讓牙關的動作與花生的味道,更容易讓她留在當下的治療室之中。


恐懼是一觸即發的情緒,當安琪的腦袋接觸到「恐懼」,可能只是面對工作時的壓力感,解離就立即發生。所以她很難保有一份工作,在她和她的各個部份不太認識的時候,她經常犯錯,有時是小時被家人忽略的、感到嚴重羞恥的那個內在小孩突然取代了安琪,安琪就會做出很古怪的行為,例如突然要躲在桌子下面。當安琪慢慢回過神來,有時會發現很多雙眼睛在看著她,而她自己不知怎地坐在地上。


如果社會大眾對創傷有多一點知情,就會更可能包容和意識到,身邊有些人有奇特的行為,可能是他們的心生病了。大部份的心理疾病患者都不會傷害別人,反而比較容易傷害自己。


*故事人物背景都經過改造, 並不代表任何真實個案的故事。

 

 


吳崇欣

 

香港及英國註冊臨床心理學家,也是香港第一個獲國際基模治療協會(ISST)認證的資深基模治療師及督導(Advance Certified Schema Therapist and Supervisor),並獲加拿大註冊資深靜觀導師資格。創辦公司Mindfully,推廣靜觀並提供專業心理治療服務。www.mindfully.hk

 

Photo credit: HKEJ

 

269 views0 comments

Recent Posts

See All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