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Writer's pictureBeatrice Ng-Kessler 吳祟欣

探討界限與親密(下)








(三)類父母視子女為好朋友,會不小心把子女陷入難以「個人化」(individualization)的境地。例如當父或母其中一方向子女傾訴另一伴出軌,子女不但面臨忠誠分裂的痛苦,還必須犠牲自己成長的功課。例如放棄當小朋友的權利,以表現成熟去合乎父母的期待----去當一個大人的朋友,聆聽他們的困苦。犠牲的可能是那個階段的成長功課,例如浸沉於遊戲、故事、幻想、隨心所欲地探索與無聊的空間。他們的心智被迫成熟起來,去安慰一個成年人,而對方還是自己的父母,他們可能因為很想讓父母開心起來而刻意做一些事、刻意發展某部份的自己。結果成人之後,沒學會好好聆聽自己的心,「我到底喜歡些甚麼?」有時他們來到我面前,人生一切都頗不錯,「但我就是覺得很空虛。甚麼都很好,也甚麼都差不多」。










香港及英國註冊臨床心理學家,也是香港第一個獲國際基模治療協會(ISST)認證的資深基模治療師及督導(Advance Certified Schema Therapist and Supervisor),並獲加拿大註冊資深靜觀導師資格。創辦公司Mindfully,推廣靜觀並提供專業心理治療服務。www.mindfully.hk


49 views0 comments

Recent Posts

See All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