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Writer's pictureBeatrice Ng-Kessler 吳祟欣

<<順從與動機之間>> 14. 01. 2019

中國人的文化, 很講求順從, 即是「乖」。


「妹妹很乖, 很聽話。」大部份家長讚賞孩子的時候, 都很重視聽話; 在訓練獨立思考的前題下, 家長如何設定界限也是關鍵。


我感覺家長很重視給出「不」, 在玩耍的遊樂場、在吃東西的餐廳、在看書的圖書館.......幾乎所有地方, 我們都可以很容易地聽見家長說:「不要大聲說話」、「不要用手拿食物」等等。


這些指導大部份是沒錯呀, 在圖書館不就是不能大聲說話嗎? 可是, 當去到遊樂場都能聽見「不要跑」、在公園都有告示說「不要踏單車」、在已經矮得不能再矮的攀登架也有家長大叫「不要爬那麼高」, 就知道, 限制行為, 把重點放在「不」能做的東西上, 簡直是我們的文化的一部份。難怪連人格測驗的亞洲版, 也要在源自西方的問卷當中, 加入「服從性」一環。


為甚麼我們不能把重點放在「能夠」做的事情上? 「我們進入圖書館後, 可以輕聲說話。」「我們吃東西時, 可以用义。」不也是相同的事情嗎? 可以習慣一下, 以應做的事情來給出指示, 然後讚賞孩子做得到, 而不是批評或懲罰孩子做不到?


又或著, 轉個方向和孩子討論而不是給出命令。放開對錯、認同和不認同, 家長也以開放地和孩子討論公共空間的運用。「為甚麼我們不能在公園踏單車?」所有被禁止的事, 其實同時也是訓練獨立思考的機會。


診所裡遇上的家長, 不少都為孩子沒有動機所苦。他們一面期望孩子很有自己的熱情, 能主動去追求學習一些東西, 同時, 又不願意給予孩子更多自由, 甚至打壓他們的點子, 以「要乖」來要求孩子順從自己。生活早已安排得滴水不漏, 早上8時多至5時多都在學校加補習班中度過, 每段時間本身能選擇作主的空間已經很有限。然後, 回到家又被家長批評, 為甚麼你的考卷得80多分? 為甚麼你的功課要改正這個那個? 為甚麼你不能遷就妹妹一下? 不想學法國 不成, 這才能計分考好小學/中學; 你在家那麼好動, 不如去學抬拳?


時間都被填得滿滿, 自由玩耍的價值被嚴重低估, 「玩耍」本身一定要帶來「分數」和「獎項」才值得花時間, 孩子本身的主動學習動機都被殺光。然後, 家長覺得, 孩子怎麼都不懂得為自己選擇, 連買玩具要甚麼顏色, 都要我選?


如果生活裡的規則很多, 評價不斷, 孩子可能會想, 最好還是爸媽你來選吧, 返正我選都會錯, 減少再收一個「不」的機會。慢慢地, 孩子就愈來愈順從, 但遠離了自己的心。


這個時刻評估著孩子成績的教育體制, 使家長疲於奔命地追求分數和成績, 好為孩子鋪上最安全的路, 家長日夜看著手機的「媽媽谷」訊息, 好知道行程市道, 卻不惜把陪伴孩子玩耍、探索、享樂等時間都當掉。其實孩子天性那一刻不在學習? 如果家長不管束自己在孩子面前說粗話, 孩子不也會學到? 想孩子有學習的動機, 卻不敢給予自由的空間, 看見人人都那麼忙碌, 心裡不停比較, 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後他人......當初考小學面試被拒絕的陰影足夠令母親們落淚再三。


縱使被功利的社會洗禮, 也不能忘掉對孩子最基本的愛和接納。


人生那麼長, 有些東西終究是重要的。一個人天生的學習動機和能力、自在地表達快樂或擔憂的自然流露、對自己的喜惡長短的了解、自我接納等等..........有時, 家長要做的是少做一點, 把心思花在不帶批判地觀察和聆聽, 了解孩子的特質之上, 才能尊重孩子的特質, 協助孩子成長。


 

「是因為沒有路嗎? 還是因為我們沒有想像力?」


---這樣玩, 讓孩子更專注更靈性(The Mindful Child) 蘇珊. 凱瑟. 葛凌蘭 (Susan Kaiser Greenland)


 

9 views0 comments

Recent Posts

See All

Comentario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