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Writer's pictureBeatrice Ng-Kessler 吳祟欣

<<親子與管教>> 12. 04. 2019

我經常因為一些機構的邀約講座和工作坊, 而得自己坐下來總結所學, 包括臨床工作上的、和自己經驗過的、閱讀和上課學習得來的知識等等。上面的題目, 就是來自一個工作坊的邀約。兩小時的課, 任由設計, 我懷抱著這個訊息做靜觀練習, 就得來了「親子與管教」這個題。


我自己都經常落入這個圈套當中, 覺得「親子」就等同玩樂, 等同和孩子去旅行, 等同所有愉快的事情。而「管教」是嚴肅的, 是管理和控制孩子的行為, 是制約、是說教、是給予後果。


事實上, 生活是非常立體和流動的, 這一刻的怒, 如果我們願意, 下一刻就可以轉換和釋放它; 靜觀認知治療始創人之一Prof. Mark William的靜觀練習錄音, 有一包話經常在我耳邊:「每一個呼吸都是一個新開始」(Every breath is a new beginning)。多少次, 我藉此來一次又一次地, 接住失手自己, 然後放過自己, 繼續努力下去。


能夠放過自己, 不花過量的時間和能量來傷心和生氣, 就有更多的空間去愛孩子。


而去愛, 首要是看見。在管教當中, 如果每個管教的片刻都有看見, 那麼, 管教的時刻, 其實也和親子的時刻無別。只要我們願意歡迎這些管教時刻的到來, 孩子犯錯、被欺負、大哭、發脾氣、無理取鬧......如果我們學會珍惜這些時刻, 我們跟孩子的關係才會更加親密。


跟朋友不也是一樣嗎? 會吵架的才是好朋友, 一段關係有過高低起伏才有更多理解和包容。


我有一個很微小的經驗。


在好朋友家裡, 讓兒子和朋友的女兒玩玩, 媽媽自己也和朋友聯繫一下; 這樣是最輕鬆的安排吧? 可是有時事與願違, 孩子就是要 著自己, 要自己跟他看書, 跟他玩車.......媽媽心裡納悶:「幹嗎又來找我呢? 我想要跟朋友談談天呀!」於是陪他一會, 又離開一會去跟朋友談天。


好不容易, 安排他們一起畫畫, 一項他經常陶醉其中的項目。我看見他很喜歡某本書的車, 便和平時一樣, 照畫一架讓他塗顏色, 以我的經驗, 他接著就會投入去自己畫畫的世界去, 然後很驕傲地拿他的作品給我看, 要我貼堂。


可是這天不同, 我畫了一架車, 他不滿意, 說要另一輛; 我照做了, 他還是不滿意, 說要另外一輛, 我又再畫.....畫了三架, 他大哭, 說車輪不夠圓。我心裡疑惑, 這是很不尋常的......朋友的媽媽看見很耐心地去幫忙擦過再畫圓一點......我感覺到自己身體彊硬, 語氣開始不客氣:「我已經畫了三架, 你好像也不滿意, 你其實想怎樣呢?」我手放他心口, 但聽見自己語氣其實並沒有很溫柔。


他流眼淚了, 他說:「車輪不夠圓呀!」媽媽眼看那個車輪已經挺圓了, 兒子也不是這種超完美的人, 我看著他一會, 有幾秒鐘, 是不知所措的那種停頓狀態, 然後我忽然明白了:「你是妒忌媽媽畫了一架車給你的朋友對嗎?」


孩子並沒有立即舒緩過來, 但他轉移目標:「我要媽媽陪我玩車車。」好吧, 媽媽移動自己不太願意的身軀, 勉強坐在地上跟他玩起來, 他心情便慢慢平伏過來了。


然後, 他的朋友(我朋友的女兒)繼續來秀給我看她塗的顏色, 甚至要求我坐在她身邊, 我未來得及反應, 兒子便急起來了, 開始大聲叫媽媽注意他手上的車, 並為一輛車開不了門而叫喊, 媽媽才確定自己對了, 兒子在妒忌、爭取媽媽的注意呢。


這份明白, 讓我釋然了。我開始覺得身體不再彊硬, 語氣也回復平和, 也比較能夠用心去回應孩子。因為他的「發脾氣」, 不過是在說「媽媽我怕你注意了別人不注意我了」、或是「媽媽我需要你的關注」這樣的訊息而已, 這不是很自然的依附關係嗎?


我的回應的質量有變化, 他的心情也跟著平靜多一點。後來沒多久, 我就能夠站起來坐到我的朋友對面去談天, 讓他自己安心慢慢玩了。


我默默地提醒著自己, 這次小考驗, 為我也是一次練習, 也讓我跟孩子的脆弱得以接近。希望繼續在其他的大挑戰面前, 也耐得住, 能先看見孩子。

15 views0 comments

Recent Posts

See All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