歌手自殺引來一番討論, 除了令人婉惜, 也許對情緒健康的推廣也帶來一點正面作用。執筆之時, 事件的來龍去脈不清晰, 但自殺這個話題還是很值得留意。
有一些謬誤, 還是值得各位父母注意, 特別是育有青少年的父母:
謬誤一. 如果真的想自殺的人, 並不會掛在口邊, 或者隨便跟人說。
事實上研究顯示, 大部份嘗試自殺的人, 都曾經跟人表示過自己想自殺的念頭, 有些甚至會透露自己的計劃內容。所以, 不論你是為人師表、父母、或長輩, 當有孩子跟你說自己想到自殺, 也許口氣像是說笑, 但也值得你心裡亮起紅旗。你不必要立即煞有介事地質問一番, 但必須跟進, 例如問孩子: 「你是怎樣想的?」「甚麼時候會想到?」甚至如果跟孩子比較熟稔的, 可以問問: 「你有想到是怎樣做的嗎?」
如果孩子連方法都想好了, 甚至告訴你他的計劃內容, 如時間地點, 是時候盡快帶他尋求專業協助。孩子也許情緒受困已經好一段時間了。
記著, 發問的動機不是「討論」, 而是「聆聽」。
謬誤二. 如果跟想自殺的人談自殺, 會令他們更加想去做。
這是沒有根據的說法。相反, 能夠跟人談談自己的沮喪感、無助感, 感覺被人接納, 可能更有機會協助他們。聆聽者可能感到害怕, 難以繼續這個話題, 那麼, 至少扮演一個不加批判的聆聽者的角色, 並讓孩子的父母知道其想法, 讓父母能對孩子多一點關注, 或可以及時減低悲劇發生的機會。
謬誤三. 如果我追問, 孩子不再回答我關於自殺的事, 那我就最好不再提起, 讓他自然淡忘。
其實我們可以把「想到自殺」當成一個警號, 就是這個人情緒受到困擾。那麼, 即使你沒法成功追問得到甚麼, 你也可以從這裡出發去表示關心,好好聆聽接納, 了解他們最近生活怎樣了; 或者, 相約一起去玩, 待大家心情輕鬆時, 再嘗試了解。記著, 不必擔心自己問得「不專業」, 即使話題開得很幤扭, 但關心還是能夠傳達得到對方的心裡去的。
假設一個人不提起便等於自然忘記, 是很危險的。自殺是不能回頭的行動, 尤其是對於個性比較衝動的孩子來說, 朋輩長輩更加要特別留神。有時候他們需要的, 是有質素的聆聽和接納, 而不是意見。
謬誤四. 想自殺的人太軟弱, 我們應該罵醒他。
假設自殺是由於軟弱, 就是跟把抑鬱看成是個人的軟弱一樣無知。那些罵醒對方的情節也許出現在電視劇當中, 但不能當是正確的。雖然不是所有自殺個案都與情緒病有關。但還須明白, 抑鬱是一種疾病, 關乎心理生理的因素、個人的成長環境等等, 而自殺傾向可以是抑鬱症的病徵之一; 怪責一個想自殺或抑鬱的人, 很多時並不是在幫助他, 很可能是在傷害他。
一個人自殺至少會為身邊6個人帶來一生的影響。請多點溫柔聆聽、接納、關心身邊的人。
延伸閱讀:
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uicidology: https://www.suicidology.org/resources/myth-fact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