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報專欄: 心之旅程 20-9-2022
生進來時笑容满面,談著他學沖咖啡的心得。
「我最近在學拉花, 那真是好玩極了。」他說時眉飛色舞,動作多多。
「那是你最近覺得快樂的事嗎?」我追問,因為那是他的「功課」。
「其實更多是感恩。如果我沒有患過抑鬱症, 大概到今天還在庸庸碌碌……」
生原本是社工,很有助人之心。他來的時候心情抑鬱,他的表現不是典型的抑鬱症: 心情低落至不想上班那種。他依然上班、盡忠責守, 但他不時會吃很多東西,有時會吃到自己嘔吐。他可以午飯時吃三個飯,但不會像暴食症患者一樣扣喉,也完全不在乎身型怎樣。心底裡,他難過、沒心機做任何事、經常失眠、有自殺念頭,但他仍然迫自己行屍走肉地上班。
五個月過去,他已康復了。睡眠回復正常,心情輕鬆,最重要的突破是,他辭掉工作,試做自己喜歡的事-----沖咖啡!
當咖啡師一直是生的兒時夢想。「我覺得很有型啊!」
「長大了覺得要好好孝順父母,明明讀了社工不做去沖咖啡怎說得過去?畢竟還要供養父母啊!」他曾這樣解釋。
生有很強烈的自我犠牲傾向,一直以來都把意義建立在幫助他人之上。作為大兒子,從小要當弟弟的傍樣,要克制自己。慢慢地他不再肯定自己喜歡甚麼,因為他很習慣快樂來自「能夠」幫助別人。社會運動來臨,生感覺無力,漸漸抑鬱起來。
為他人而活是一件很危險的事。把個人的價值建立在他人身上,外面的世界變化了,個人的價值感就被動搖,覺得自己無用,慢慢變成抑鬱。有強烈自我犠牲傾向的人往往很受歡迎,因為他們樂於助人,所以要擺脫當個「助人者」是困難的,因為那意味著失去一些友誼。
「我曾經很困惑,有些朋友離我愈來愈遠;後來我發現,那些也許不是真正的朋友,因為他們並不在乎認識我。」生在咖啡店裡遇見志同道合的人,享受天南地北與這些年青人交往。抑鬱症雖令生渡過人生很痛苦的時光,也同時協助了他選擇自己想過的人生,且重新認識自己。
撰文: 吳崇欣_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香港註冊臨床心理學家、香港首位獲國際基模治療協會(ISST)認證的資深基模治療師(Advance Certified Schema Therapist),並獲加拿大註冊資深靜觀導師資格。現致力推廣靜觀並提供專業心理治療服務。www.mindfully.hk
Opmerkinge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