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Writer's pictureBeatrice Ng-Kessler 吳祟欣

來做一個「生氣練習」

信報專欄 : 心之旅程   19-11-2024

作者: 吳崇欣 • 註冊臨床心理學家 • 資深基模治療師及督導


在水彩畫的課上,老師一面示範、一面解說,很有耐心;有同學發問了又發問,老師突然有點詞窮,我搭訕:「老師你可說的已經說了。」她笑:「是啊。大師教課時都是只畫不語呢。」

 

老師沒法用言語來令我們學會畫畫。作為新手, 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練習、嘗試、探索、發問、尋求示範、參考他人畫作。基本上,我們欠缺的是技巧與經驗。

 

就像一些人格障礙的個案,如依賴形人格障礙,因為長期都依賴特定對象去指導、安撫或替自己解難,他們很欠缺人生某些方面的實際操作經驗和技巧,同時,他們有千萬個原因避免去練習。

 

「好樣衰!」「我驚!」「我死梗!」

 

旁人一般會對他們恨得牙癢癢,覺得他們不思長進、好食懶非,反正就是「幸福病」、「玻璃心」。事實上,他們內心充滿真實的恐懼,因為他們內在通常有一個惡毒的批判者,以極度差劣的方式貶低他們。在基模治療中,我們叫這個做「懲罰型父母」,通常是內化的父親或母親。

 

依賴型人格障礙個案在成長過程中,懲罰性極高的父母,通常在日常生活中過份保護個案,製造並維持了他們的依賴習慣,直至成年。他們一般表現溫和、可能有點軟弱,難以與人面質,常覺得自己無力、很需要他人幫忙,傾向順從他人,有討好他人的傾向。他們通常覺得自己無能,故他們需要保持一些人在自己身邊協助自己。

 

雖然旁人覺得他們有「幸福病」,但其實,他們內心非常不安、經常自責、遇上困境時出現自殺傾向。

 

珊的朋友都暗地裡稱她為「巨嬰」,珊心知肚明,既羞且憤。她其實是非常聰明的女生,唸書特好,在英國的著名高等教育院校就讀;同時她在生活中不時表現幼稚,例如因為分了手,沒男友陪不敢自己去看牙醫。

 

因為珊曾被伴侶虐待,故在我們面談時,她的創傷後壓力症症狀非常反覆,令她非常困擾,令治療倍添難度。創傷後壓力症狀問卷顯示分數不斷下降,同時,她的自殺傾向卻上升了。

 

如果接觸憤怒的情緒不足,而迴避創傷的次數減少,就會出現這種情況。

 

珊一觸及憤怒就流淚----她感受到脆弱、無助、恐懼和羞恥,比憤怒還多。為了讓她更習慣感受憤怒的情緒,我跟她玩個「投訴遊戲」。

 

「我先說一個,前幾天坐巴士,巴士突然停下,所有乘客都必須下車,很多人都很生氣,我一樣呀!但再沮喪也只有下車走路回家!心裡咒罵『有無搞錯』!」我邊說邊笑。

 

珊被鼓勵了,想了想:「我今天來時,明明天氣報告說天晴,但卻下了雨,結果我身都濕了…」珊指著身上的濕衣服說。

 

「嗯真是啊!我聽見你的聲音很氣餒,面色也變了。」我指出她的聲線表情,好深化她對這種輕度生氣身體感受的覺察,接著說:「我也試過這樣呀!英國的驟雨真讓人煩惱,那次我還要穿著濕衣服工作一整天….唉!」說時我給出一個跨大的表情,珊看見了也一起笑了起來。

 

「還有……甚麼時候地鐵不會再突然停駛呢?我上次不就因為這樣沒法和你見面嗎?」珊開始愈說愈興奮,表達她的生氣時,表情也豐富起來了。

 

「就是啊!說到地鐵停駛……唉呀…(don’t get me to start!)」我又做了跨張的聲線,珊又笑了起來。

 

就這樣我們一句一句地說,直至她提到了那個虐待過她的前男友,她說了句粗口,我們兩個都笑了。

 

能夠生氣,我們才能夠在日常生活中保護自己,才有「走出去冒險」的勇氣。

 

如果你有興趣認識更多關於人格障礙等不同心理疾患背後的原因, 請注意信報出版社的新書《別踩過界!》 , 在各大書店有售, 訂購連結如下。

實體書:

📌本地包郵優惠:bit.ly/hkejbook178

📌海外讀者購買實體書:bit.ly/gbbbook178

電子書:

📌揭頁版電子書:bit.ly/ejebp

📌Google Play Books:bit.ly/ejgoo178

 

 

 

吳崇欣

 

香港及英國註冊臨床心理學家,國際基模治療協會(ISST)認證的資深基模治療師及督導(Advance Certified Schema Therapist and Supervisor),並獲加拿大註冊資深靜觀導師資格。創辦公司Mindfully,推廣靜觀並提供專業心理治療服務。www.mindfully.hk

 

Photo credit: HKEJ


55 views0 comments

Recent Posts

See All

Kommentare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