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Writer's pictureBeatrice Ng-Kessler 吳祟欣

以為能掌控的厭食症


信報: 心之旅程 21-6-2021

作者: 吳崇欣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



女孩來到我的診所時,體重才36公斤左右,非常瘦弱, 身高體重指數(BMI)更低於15。醫生轉介信上說她患有厭食症, 15歲時第一次病發,其後康復,卻在 17歲時復發,至今已近一年。


厭食症是飲食失調的一種,屬於頗難治療的心理疾病。愈遲開展心理治療, 所需的康復期愈長,一般需要1至3年的治療時間才能算得上真正治癒。而我是她第三個約見的臨床心理學家。 我知道,父母當然很急, 但我不能急。


有時候,當厭食症患者進入了一個無助放棄的狀態, 便會想放棄治療: 反正我已和這個病共存了那麼久了! 而且對部分患者來說,厭食症的確有「作用」---- 讓他們誤以為自己不再迷失,提供了「規則」去生活,,從而產生了一種「掌控感」, 就好像有個聲音不斷跟患者說:


「你今天就跑步2小時吧,和昨天一樣就好!」


「你今天沒時間跑, 晚上不要吃那麼多了。」


有時甚至會變成一些苛刻的批評: 「你今天甚麼運動都沒做過,不配吃晚飯!」


這種虛構的掌控感,有時會讓患者以為拿回了人生的自主權,尤其當其父母是比較嚴厲和控制慾較強的話,患者甚至會覺得飲食失調帶來安全感和悅愉。因此治療時,須幫助他們從日常生活中找到替代飲食失調所帶來的所謂「好處」,才能慢慢走出困局。


我嘗試慢慢了解女孩,很快便察覺到她的困擾。她不太理解自己的感受,有時根本不知道自己有甚麼感覺,更遑論知道自己需要甚麼。一個人如果和自己的感受失聯了,就會很迷失。她和媽媽的關係很糾結,既渴望媽媽的目光,又害怕媽媽的束縛。我們要做的,是一步步協助她找回屬於她的、感受豐富的經驗, 找回她自己的身份和價值,協助她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,才能不必依賴飲食失調來填補內心的空虛和迷失。


飲食失調很多時是需要精神科醫生、臨床心理學家和營養師一同合作處理的,而且不能拖延,因病情嚴重時會危及患者健康,甚至需要入院治療。




*故事人物背景都經過改造, 並不代表任何真實個案的故事。


吳崇欣

香港註冊臨床心理學家,也是香港第一個獲國際基模治療協會(ISST)認證的資深基模治療師(Advance Certified Schema Therapist),並獲加拿大註冊資深靜觀導師資格。創辦公司Mindfully,推廣靜觀並提供專業心理治療服務。www.mindfully.hk



59 views0 comments

Recent Posts

See All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